用golang实现链表的关键在于结构体与指针的操作。1. 首先定义包含数据和指针的节点结构type node struct { data int; next *node },通过指针实现节点间连接;2. 使用指针初始化节点并通过赋值建立链接关系,如node1.next = node2;3. 遍历时使用current指针从头遍历到nil终止;4. 插入节点需先连新节点再改前节点,删除节点则直接跳过目标节点;5. 注意避免循环引用、及时置nil释放内存,并可借助sync.pool优化频繁创建带来的gc压力。
用 Golang 实现链表,其实是一个理解指针操作和内存管理的好方式。虽然 Go 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类,但通过结构体和指针,我们完全可以模拟出链表的行为。
1. 定义链表节点结构
链表是由一个个“节点”组成的,每个节点包含两部分:数据和指向下一个节点的指针。
type Node struct { data int next *Node }
这里定义了一个
Node
结构体,
data
存储整型数据,
next
是一个指向下一个节点的指针。在 Go 中,声明一个结构体变量时,默认是值类型;如果我们想修改它本身而不是副本,就需要使用指针。
立即学习“go语言免费学习笔记(深入)”;
2. 创建节点并连接起来
创建节点可以用
new()
或者直接字面量初始化:
node1 := &Node{data: 1} node2 := &Node{data: 2} node1.next = node2
上面代码中,
node1
和
node2
都是指针类型的节点变量,然后我们把
node2
赋给
node1.next
,这样两个节点就连起来了。
- 使用
&
获取地址,是建立指针关系的关键
- 不需要手动释放内存,但要避免不必要的循环引用导致内存无法回收
3. 遍历链表的基本方法
遍历链表就是从头节点开始,依次访问每个节点,直到遇到 nil。
current := node1 for current != nil { fmt.Println(current.data) current = current.next }
这个过程展示了几个关键点:
-
current
是一个指针变量,用于移动
- 每次循环都更新
current
为
current.next
- 终止条件是
current == nil
,也就是走到了链表末尾
4. 插入与删除节点的小技巧
插入节点时,比如在某个节点后面插入新节点:
newNode := &Node{data: 3} newNode.next = current.next current.next = newNode
顺序不能反,必须先连上新节点的
next
,再改前一个节点的
next
,否则会丢失后续节点。
删除节点也很简单:
current.next = current.next.next
前提是
current
不是最后一个节点,并且
current.next
不为 nil。
5. 内存管理注意事项
Go 有垃圾回收机制,但在操作链表时仍要注意以下几点:
- 避免循环引用(比如让最后一个节点指向第一个),否则 GC 可能无法识别无用节点
- 手动置
nil
有助于提前释放内存,例如删除节点后可以设置
node = nil
- 大量频繁创建节点时,考虑使用对象池(sync.Pool)来减少 GC 压力
基本上就这些。写链表的过程,其实就是练习指针操作和理解内存行为的过程,看似简单但容易忽略细节。
评论(已关闭)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