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板方法模式通过在抽象类中定义算法骨架并由子类实现具体步骤,实现流程固定、细节可变的设计;其核心是父类控制执行流程,子类提供差异化实现,确保代码复用与行为统一,常用于框架和标准化流程场景,最终完整实现了继承机制下的灵活扩展与结构稳定。
模板方法模式通过在一个抽象类中定义算法的骨架,将具体步骤的实现延迟到子类中完成。它利用继承机制实现代码复用和行为控制,核心在于“父类控制流程,子类提供细节”。
算法骨架的定义
在模板方法模式中,算法的整体结构被封装在一个模板方法里,这个方法通常是
final
的,防止子类修改执行流程。它由多个步骤组成,这些步骤可以是抽象方法、具体方法或钩子方法。
- 模板方法本身不实现具体逻辑,而是按固定顺序调用各个步骤方法。
- 抽象步骤由子类实现,决定具体行为。
- 具体步骤在父类中已有实现,所有子类共享。
- 钩子方法提供可选的扩展点,子类可根据需要覆盖。
例如,一个制作饮品的过程可以定义为:烧水 → 冲泡 → 倒入杯中 → 添加调料。其中“冲泡”和“添加调料”因饮品不同而异,这两个步骤设为抽象或可覆盖的方法。
步骤的重定义与子类扩展
子类通过重写父类中的特定步骤来定制算法行为,但不能改变整体流程。这种方式保证了核心逻辑的统一,同时允许灵活扩展。
- 子类必须实现抽象方法,否则仍为抽象类。
- 对于钩子方法,子类可以选择性地覆盖,用于控制流程分支或添加额外行为。
- 即使子类改变了某些步骤的实现,整个算法的执行顺序依然由父类控制。
比如,在一个数据处理流程中,模板方法定义了“加载数据 → 验证数据 → 处理数据 → 保存结果”的顺序。其中“验证”和“处理”是抽象方法,不同数据类型由不同子类实现各自的逻辑。
实际应用场景
这种模式常用于框架设计或公共流程封装:
- 单元测试框架中的
setUp → runTest → tearDown
流程。
- 构建工具中标准化的编译、打包、部署流程。
- 游戏开发中角色动作的通用执行序列(如准备 → 执行 → 结束)。
父类提供稳定结构,子类专注差异化实现,既避免了重复代码,又限制了错误扩展。
基本上就这些。关键是理解“流程固定、细节可变”的设计思想。
评论(已关闭)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