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moe_header_banner_img

Hello! 欢迎来到悠悠畅享网!

文章导读

Python函数怎样用生成器函数实现协程 Python函数简单协程的创建与使用教程​


avatar
站长 2025年8月16日 4

答案是生成器通过yield暂停和send()接收数据实现协程,具备双向通信能力,是async/await的底层基础,理解它有助于掌握Python异步编程原理。

Python函数怎样用生成器函数实现协程 Python函数简单协程的创建与使用教程​

Python函数通过生成器函数实现协程,核心在于

yield

关键字的暂停与恢复能力,以及

generator.send()

方法向暂停的生成器内部发送数据。这使得生成器不再仅仅是数据的生产者,也能成为数据的消费者,从而具备了协程(co-routine)的协作执行特性。

Python函数简单协程的创建与使用,本质上是利用了生成器的双向通信能力。一个生成器函数,当它包含

yield

表达式时,它就变成了一个生成器。而当这个

yield

表达式能够接收外部传入的值时(通过

send()

方法),它就具备了协程的雏形。

协程的基石:生成器的工作原理与实践

说起协程,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

async/await

,但追根溯源,Python中的协程概念其实是从生成器演变而来的。在我看来,理解生成器如何作为协程的基石,就像是理解汽车发动机的原理,即便你现在开的是电动车,知道内燃机的工作方式也能让你对机械原理有更深的洞察。

生成器最大的特点是它的“暂停”和“恢复”能力。一个普通的函数,一旦开始执行,就会一直运行到结束或遇到错误。但生成器不同,每当它遇到

yield

关键字,它就会暂停执行,将

yield

后的值返回给调用者,并保留当前的所有局部状态。下次调用

next()

send()

时,它会从上次暂停的地方继续执行。

立即学习Python免费学习笔记(深入)”;

send()

方法,是让生成器从单向的数据流(只出不进)变成双向通信的关键。当你在生成器暂停在

yield

表达式处时,调用

generator.send(value)

,这个

value

就会成为

yield

表达式的返回值,注入到生成器内部。这就像是生成器在等待一个输入,然后根据这个输入继续它的工作。

举个例子,一个简单的协程可能看起来像这样:

def simple_coroutine():     print("Coroutine started, waiting for first value...")     x = yield  # 第一次暂停,等待外部发送数据     print(f"Received x: {x}, waiting for second value...")     y = yield x * 2 # 第二次暂停,发送 x*2 并等待新的数据     print(f"Received y: {y}, Coroutine finished.")     return "Done"  # 创建并启动协程 my_coro = simple_coroutine() next(my_coro) # 启动协程,执行到第一个 yield 并暂停,输出 "Coroutine started..."  try:     # 发送第一个值到协程     result1 = my_coro.send(10) # 10 成为 yield 的返回值,赋给 x     print(f"External received from coroutine: {result1}") # 接收到 x * 2 (即 20)      # 发送第二个值     result2 = my_coro.send(5) # 5 成为第二个 yield 的返回值,赋给 y     print(f"External received from coroutine: {result2}") # 理论上这里不会有返回值,因为协程会执行到结束 except StopIteration as e:     print(f"Coroutine finished with return value: {e.value}") 

这段代码展示了协程如何通过

yield

暂停,并通过

send()

接收外部数据并继续执行。第一次

next(my_coro)

是为了“预激”协程,让它运行到第一个

yield

语句并暂停。因为第一个

yield

表达式在没有

send()

的情况下,其返回值是

None

在生成器协程中传递数据与处理异常

在生成器协程中,数据传递和异常处理是其实现复杂逻辑的关键。理解这些机制,能让你更好地构建协作式的程序。

数据传递: 如前所述,

generator.send(value)

是向协程内部传递数据的主要方式。当协程在

yield

表达式处暂停时,

send()

方法将

value

注入到该

yield

表达式的左侧,使其成为表达式的返回值。

一个常见的“陷阱”是,你不能在协程启动(即第一次运行到

yield

)之前就使用

send()

发送非

None

的值。因为协程还没运行到

yield

,没有地方可以接收这个值。所以,通常的模式是先调用

next(generator)

来“预激”协程,或者直接调用

generator.send(None)

,这两种方式的效果是一样的,都是让协程运行到第一个

yield

并暂停。

异常处理: 生成器协程也支持异常的注入和处理,这通过

generator.throw(type, value=None, traceback=None)

方法实现。你可以通过这个方法在协程暂停的地方“抛出”一个异常。这个异常会像在协程内部正常发生一样被捕获和处理。

def error_handling_coroutine():     print("Coroutine started.")     try:         data = yield         print(f"Received data: {data}")     except ValueError as e:         print(f"Caught ValueError: {e}")     except Exception as e:         print(f"Caught general exception: {e}")     finally:         print("Coroutine cleanup.")     yield "Finished processing"  my_error_coro = error_handling_coroutine() next(my_error_coro) # 预激  try:     my_error_coro.send("Hello") # 正常发送数据     my_error_coro.throw(ValueError, "Something went wrong!") # 注入一个 ValueError     my_error_coro.send("This won't be reached") # 这行代码不会执行,因为协程已经处理了异常或终止 except StopIteration as e:     print(f"Coroutine ended: {e.value}")

在这个例子中,

throw()

方法在

yield

暂停处注入了

ValueError

,协程内部的

try...except

块捕获并处理了它。如果协程内部没有捕获这个异常,它就会向上冒泡,最终在调用

throw()

的地方被捕获。

关闭协程:

generator.close()

方法用于关闭一个生成器协程。当调用

close()

时,生成器会在当前

yield

处抛出一个

GeneratorExit

异常。如果协程内部捕获并处理了这个异常,它应该重新抛出它,或者直接返回,否则Python解释器会抛出一个

RuntimeError

。这通常用于清理资源。

def cleanup_coroutine():     print("Cleanup coroutine started.")     try:         yield     except GeneratorExit:         print("GeneratorExit caught, performing cleanup...")     finally:         print("Final cleanup always runs.")     print("Cleanup coroutine finished.")  my_cleanup_coro = cleanup_coroutine() next(my_cleanup_coro) my_cleanup_coro.close() # 关闭协程

这些机制共同构成了生成器协程的强大之处,使得它们能够实现复杂的控制流和状态管理。

生成器协程与现代异步编程(async/await)有何不同?我们还需要学它吗?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尤其是在Python 3.5引入

async/await

语法糖之后,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基于生成器的协程已经过时了。从我的经验来看,它们确实有所不同,但理解生成器协程的原理依然非常有价值。

主要区别

  1. 语法层面:

    • 生成器协程: 依赖
      yield

      yield from

      (在Python 3.3引入,用于委托给子生成器,是

      async/await

      的前身)以及

      send()

      ,

      throw()

      ,

      close()

      等方法。代码看起来更像普通的生成器。

    • async/await

      引入了

      async def

      定义协程函数,

      await

      关键字用于等待一个可等待对象(通常是另一个协程或Future)。语法更直观,更明确地表达了“等待”和“非阻塞”的意图。

  2. 语义与意图:

    • 生成器协程: 它们的“协程”行为是基于生成器“暂停/恢复”的副作用。
      yield

      既可以用于生成数据,也可以用于暂停等待数据。这种双重含义有时会让人感到混淆。

    • async/await

      明确地将协程定义为一种特殊的函数,

      await

      明确表示一个“暂停点”,它只会等待一个异步操作完成。这种分离使得代码意图更加清晰,更易于阅读和维护。

  3. 生态系统与工具支持:

    • 生成器协程: 它们是Python异步演进的早期阶段,虽然可以实现协程,但缺乏像
      asyncio

      这样的标准库和框架的直接、强大支持。

    • async/await

      它是Python官方推荐的异步编程方式,得到了

      asyncio

      aiohttp

      FastAPI

      等大量现代异步框架和库的全面支持,拥有更成熟的调度器、事件循环和调试工具。

我们还需要学它吗?

我的答案是:绝对需要! 尽管

async/await

是未来的方向,但理解生成器协程并非毫无意义。

  • 理解底层机制:
    async/await

    并非凭空出现,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生成器(尤其是

    yield from

    )实现的语法糖。理解生成器协程,能让你对Python异步编程的底层原理有更深刻的认识。当你遇到一些复杂的异步问题或需要优化时,这种底层理解会非常有帮助。

  • 维护旧代码: 许多现有的Python项目,特别是在Python 3.5之前编写的,可能仍然在使用基于生成器的协程模式(例如某些早期版本的
    Tornado

    或自定义的微型框架)。如果你需要维护或调试这些代码,了解其工作原理是必不可少的。

  • 特定场景下的灵活性: 在某些非常特定的、轻量级的协作任务中,你可能不需要引入整个
    asyncio

    事件循环的开销,而直接使用生成器协程就足够了。例如,构建一个简单的流水线处理器,其中每个阶段都可以在

    yield

    处暂停并等待前一个阶段的结果。

  • 深入学习的阶梯: 对于任何希望深入学习Python并发和并行的人来说,从生成器到线程、进程,再到异步I/O,是一个非常自然的学习路径。生成器协程是理解更高级异步概念的一个重要过渡。

所以,即便你现在主要使用

async/await

,花时间理解生成器协程的工作方式,会让你成为一个更全面的Python开发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驾驭Python的并发能力。它就像是学习了编程语言的汇编,虽然日常不常用,但关键时刻能帮你解决大问题。



评论(已关闭)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