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原子类通过CAS实现线程安全,依赖CPU硬件支持,采用乐观锁避免加锁开销,在低竞争下性能优于传统锁;ABA问题可通过AtomicStampedReference的版本戳解决;并发包还提供多种原子类如AtomicLong、AtomicReference及LongAdder等,适用于计数、状态标记、对象引用更新及高并发累加等场景。
Java中的原子类,比如
AtomicInteger
,实现线程安全的核心机制就是依赖于CPU底层的CAS(Compare-And-Swap)指令。这是一种乐观锁的思想,它不通过加锁来阻塞线程,而是通过硬件级别的原子操作来确保数据更新的正确性,从而避免了传统锁机制带来的性能开销和死锁风险。
CAS操作是Java原子类实现线程安全的核心。它本质上是一种处理器指令,包含三个操作数:内存位置V(要操作的变量)、预期原值A(期望该位置V的值是A)、新值B(如果V等于A,则将V更新为B)。这个操作是原子的,意味着在多线程环境下,操作系统或CPU会保证这一整个“比较-更新”的步骤不会被其他线程中断。
在
AtomicInteger
中,例如调用
getAndIncrement()
方法,它的内部逻辑大致是这样的:它会首先读取当前变量的值(假设为A),然后尝试使用CAS操作,将内存中的值与这个A进行比较。如果内存中的值确实是A,就将其更新为A+1。但如果在此期间,其他线程已经修改了内存中的值,导致它不再是A了,那么CAS操作就会失败。当CAS操作失败时,
AtomicInteger
不会放弃,而是会在一个循环中不断重试:重新读取当前值,再次尝试CAS,直到成功为止。这种“自旋”重试的机制,确保了即使有并发修改,最终也能保证只有一个线程成功更新了变量,并且所有更新都是基于最新的值进行的。这整个过程,从读取到比较再到更新,都没有使用传统的
synchronized
关键字或
Lock
对象,而是依赖于底层的硬件支持,因此效率非常高,尤其是在并发冲突不那么频繁的场景下。
为什么说CAS比传统锁机制在某些场景下更高效?
CAS在某些特定场景下确实能展现出比传统锁机制更高的效率,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原因。传统锁,无论是
synchronized
还是
ReentrantLock
,它们的核心思想都是“悲观锁”,即假设并发冲突一定会发生,所以在访问共享资源前先加锁,阻止其他线程进入。这个加锁和释放锁的过程,通常涉及到操作系统层面的上下文切换、线程的阻塞与唤醒,这些都是相对“重”的操作,会消耗不少CPU时间。
立即学习“Java免费学习笔记(深入)”;
而CAS则是一种“乐观锁”策略,它假设并发冲突不频繁。它直接尝试修改,如果发现数据被其他线程改动了,就重新尝试。这个过程是无锁的,意味着线程不需要在内核态和用户态之间频繁切换,也不需要被操作系统挂起和唤醒。当竞争不激烈时,CAS操作通常一次就能成功,避免了锁带来的所有开销。即使失败了,也只是自旋重试,这个自旋通常发生在用户态,消耗的是CPU时间片,但不会引起线程阻塞和上下文切换的重量级操作。因此,在低到中等程度的并发竞争下,CAS的这种“无锁”特性,能显著提升程序的吞吐量和响应速度。当然,高并发下,如果CAS频繁失败导致大量自旋,它也可能变得低效,甚至比锁更糟,因为它会一直占用CPU,造成“忙等”。
CAS操作中可能遇到的‘ABA’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是什么?
CAS操作确实存在一个潜在的陷阱,我们称之为“ABA”问题。简单来说,就是当一个变量V从A变为B,然后又变回了A。对于CAS操作来说,它会认为这个变量的值“没有变化”,因为它只比较当前值和预期值是否相等。但实际上,这个值在中间经历了一次或多次修改,可能导致一些依赖于“值未曾改变”的业务逻辑出现问题。
举个例子,你从银行取钱,账户余额是100元(A)。你发起一个CAS操作,期望将100元更新为50元。但在你的CAS操作执行前,另一个线程先存入了50元,余额变为150元(B),然后又取走了100元,余额再次变为50元(A)。此时你的CAS操作检查发现,当前余额确实是100元(A),与你期望的原值相同,于是成功将余额更新为50元。但问题是,这100元已经不是你最初看到的那个100元了,中间发生了两次操作,这可能在某些复杂的业务场景下导致逻辑错误。
为了解决ABA问题,Java并发包提供了
AtomicStampedReference
类。它在CAS操作的基础上,引入了一个“版本戳”(或称为“标记”)。
AtomicStampedReference
的
compareAndSet
方法不仅比较值是否相等,还会比较版本戳是否相等。只有当值和版本戳都与预期值和预期版本戳相同时,才会执行更新操作,并且同时更新值和版本戳。这样一来,即使值从A变到B再变回A,但版本戳肯定已经发生了变化,CAS操作就会失败,从而有效避免了ABA问题。类似地,
AtomicMarkableReference
则只使用一个布尔标记来指示值是否被改变过,而不是一个递增的版本号,适用于只需要知道“是否被动过”的场景。
除了AtomicInteger,Java并发包中还有哪些原子类及其典型应用场景?
Java的
java.util.concurrent.atomic
包提供了丰富的原子类,它们各自适用于不同的数据类型和场景,极大地简化了并发编程:
-
AtomicLong
和
AtomicBoolean
AtomicInteger
类似,分别用于原子地操作
long
类型和
boolean
类型的值。
AtomicLong
常用于需要高性能计数器,或者生成唯一ID的场景,而
AtomicBoolean
则常用于多线程环境下标记某个状态(如“是否已初始化”)。
-
AtomicReference<V>
AtomicReference
就显得非常有用。例如,更新一个配置对象,你可以先创建新的配置对象,然后原子地将旧的引用替换为新引用,确保读取配置的线程总是能看到一个完整的、一致的配置状态。
-
AtomicStampedReference<V>
和
AtomicMarkableReference<V>
AtomicStampedReference
通过版本戳来确保操作的原子性和一致性,适用于对操作历史敏感的场景。
AtomicMarkableReference
则通过一个布尔标记来指示引用是否被修改过,适用于只需要知道“是否被动过”的场景。
-
AtomicIntegerArray
、
AtomicLongArray
和
AtomicReferenceArray<E>
-
LongAdder
和
DoubleAdder
AtomicLong
可能遇到的性能瓶颈。当大量线程同时更新一个
AtomicLong
时,CAS操作的失败率会很高,导致大量线程自旋,从而降低整体性能。
LongAdder
和
DoubleAdder
通过“分段累加”的思想,将一个大的计数器拆分成多个小的计数器,每个线程在自己的“槽位”上进行累加,只有在最终获取总和时才进行汇总。这大大减少了CAS冲突,在高并发下能提供更高的吞吐量,是高性能计数的首选。
这些原子类是构建高效、无锁并发程序的重要基石,它们在底层利用了CAS指令,将并发控制的复杂性封装起来,让开发者能更专注于业务逻辑的实现。
评论(已关闭)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