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moe_header_banner_img

Hello! 欢迎来到悠悠畅享网!

文章导读

如何用Python实现二分查找?


avatar
作者 2025年9月4日 9

二分查找基于有序数据,通过不断缩小搜索区间实现高效查找,适用于有序数组中找元素、插入位置或边界值,python的bisect模块可简化操作,处理重复元素时需调整边界以定位首个或末个目标。

如何用Python实现二分查找?

在Python中实现二分查找,核心在于利用数据已排序的特性,通过不断将搜索区间减半来高效定位目标元素。这并非什么高深莫测的魔法,更多的是一种对效率的追求,尤其是在处理大规模有序数据集时,它的优势会变得非常明显。

解决方案

二分查找(Binary Search)的实现通常是迭代式的,因为它直观且避免了递归深度的问题。我们维护两个指针

low

high

,分别指向搜索区间的起始和结束。每次迭代,我们计算中间位置

mid

,然后根据

mid

处的值与目标值的比较结果,调整

low

high

,从而将搜索范围缩小一半。

def binary_search(arr, target):     """     使用迭代方式实现二分查找。     在有序列表中查找目标元素的位置。      Args:         arr (list): 一个已排序的列表。         target: 要查找的目标元素。      Returns:         int: 如果找到目标元素,返回其索引;否则返回 -1。     """     low = 0     high = len(arr) - 1      while low <= high:         mid = low + (high - low) // 2  # 避免 (low + high) 溢出,虽然Python整数不常见此问题          if arr[mid] == target:             return mid         elif arr[mid] < target:             low = mid + 1  # 目标在右半部分,更新低位指针         else:             high = mid - 1 # 目标在左半部分,更新高位指针      return -1 # 循环结束仍未找到,说明目标不存在  # 示例用法 sorted_list = [2, 5, 8, 12, 16, 23, 38, 56, 72, 91] print(f"在 {sorted_list} 中查找 12:索引 {binary_search(sorted_list, 12)}") # 输出:3 print(f"在 {sorted_list} 中查找 38:索引 {binary_search(sorted_list, 38)}") # 输出:6 print(f"在 {sorted_list} 中查找 77:索引 {binary_search(sorted_list, 77)}") # 输出:-1 print(f"在 {sorted_list} 中查找 2:索引 {binary_search(sorted_list, 2)}")   # 输出:0 print(f"在 {sorted_list} 中查找 91:索引 {binary_search(sorted_list, 91)}") # 输出:9 print(f"在空列表中查找 5:索引 {binary_search([], 5)}")                  # 输出:-1 print(f"在单元素列表 [10] 中查找 10:索引 {binary_search([10], 10)}")   # 输出:0 print(f"在单元素列表 [10] 中查找 5:索引 {binary_search([10], 5)}")    # 输出:-1

这个实现算是比较标准和健壮的。它处理了空列表、单元素列表以及目标在边界的情况。

mid = low + (high - low) // 2

这种写法,虽然在Python中因为整数大小无上限而显得不那么必要,但在其他语言(如C++)中是防止

low + high

溢出的一个好习惯。

二分查找的核心原理与适用场景是什么?

二分查找,顾名思义,其核心原理就是“二分”,也就是分而治之(Divide and Conquer)策略的典型应用。它要求待搜索的数据集必须是有序的,这是其能发挥作用的基石。试想一下,如果数据是乱序的,你随便取个中间值,它的大小并不能告诉你目标在左边还是右边,整个逻辑就崩塌了。正是因为有序,我们才能通过比较中间值与目标的大小,果断地排除掉一半的搜索空间。每一次比较,搜索范围就缩小一半,这种效率提升是指数级的。

立即学习Python免费学习笔记(深入)”;

它的适用场景非常明确:

  1. 在大型有序数据集(数组、列表)中查找特定元素。 这是最直接的应用,比如在字典中查找单词、在电话簿中查找联系人(如果它们都是按字母排序的)。
  2. 查找某个值的插入位置。 比如,我们想在一个有序列表中插入一个新元素,并保持列表的有序性,二分查找可以快速确定插入点。Python的
    bisect

    模块就专门干这个。

  3. 寻找满足特定条件的边界值。 比如,在一个递增序列中找到第一个大于或等于某个值的元素,或者找到最后一个小于某个值的元素。这通常需要对标准二分查找的条件判断做一些微调。
  4. 解决“猜数字”类问题。 许多算法问题,尤其是那些答案在一个连续区间内,并且可以通过某种单调性判断答案是偏大还是偏小的问题,都可以抽象成二分查找。例如,求一个数的平方根(在0到这个数之间二分查找)。

我个人觉得,理解二分查找,不仅仅是记住它的代码,更重要的是领悟“有序”这个前提条件带来的巨大力量。它把一个看似需要线性遍历的问题,硬生生拽到了对数时间复杂度,这在工程实践中是实实在在的性能提升。

Python的

bisect

模块如何简化二分查找操作?

Python标准库中的

bisect

模块简直是为二分查找而生的,它提供了一系列函数,用于在有序序列中插入元素,同时保持序列的有序性,或者查找元素的插入点。这对于我们日常开发来说,比手写

while

循环要方便和安全得多,毕竟边界条件和

mid

的计算很容易出错。

如何用Python实现二分查找?

Kits AI

Kits.ai 是一个为音乐家提供一站式AI音乐创作解决方案的网站,提供AI语音生成和免费AI语音训练

如何用Python实现二分查找?179

查看详情 如何用Python实现二分查找?

bisect

模块主要提供了以下几个函数:

  • bisect_left(a, x, lo=0, hi=len(a))

    : 返回在

    a

    中插入

    x

    的索引,使得

    a

    保持有序。如果

    x

    已经在

    a

    中,插入点会在现有

    x

    的左边(即,返回第一个

    x

    的索引)。

  • bisect_right(a, x, lo=0, hi=len(a))

    bisect(a, x, lo=0, hi=len(a))

    : 返回在

    a

    中插入

    x

    的索引,使得

    a

    保持有序。如果

    x

    已经在

    a

    中,插入点会在现有

    x

    的右边(即,返回最后一个

    x

    的索引加一)。

  • insort_left(a, x, lo=0, hi=len(a))

    : 将

    x

    插入到

    a

    中,保持

    a

    有序。如果

    x

    已经存在,它会被插入到现有

    x

    的左边。

  • insort_right(a, x, lo=0, hi=len(a))

    insort(a, x, lo=0, hi=len(a))

    : 将

    x

    插入到

    a

    中,保持

    a

    有序。如果

    x

    已经存在,它会被插入到现有

    x

    的右边。

我们来看看实际用例:

import bisect  my_list = [1, 3, 3, 6, 8, 12, 15]  # 查找插入点 idx_left = bisect.bisect_left(my_list, 3) idx_right = bisect.bisect_right(my_list, 3) idx_new = bisect.bisect_left(my_list, 7) # 查找不存在元素的插入点  print(f"列表中第一个 3 的索引(或其左侧插入点):{idx_left}")   # 输出:1 print(f"列表中最后一个 3 的右侧插入点:{idx_right}") # 输出:3 print(f"元素 7 的插入点:{idx_new}")                  # 输出:4  # 插入元素 bisect.insort_left(my_list, 3) print(f"插入 3 (insort_left) 后:{my_list}") # 输出:[1, 3, 3, 3, 6, 8, 12, 15]  bisect.insort_right(my_list, 7) print(f"插入 7 (insort_right) 后:{my_list}") # 输出:[1, 3, 3, 3, 6, 7, 8, 12, 15]
bisect

模块的这些函数,尤其是

bisect_left

bisect_right

,在实际开发中非常有用。它们不仅提供了标准的二分查找功能,还巧妙地处理了重复元素的情况,让我们能精确地找到“第一个”或“最后一个”目标元素的边界。这比我们自己写二分查找然后还要考虑如何处理重复值要省心多了,也更不容易出错。可以说,如果你的问题是关于在有序序列中查找或插入,并且对性能有要求,

bisect

模块是首选。

二分查找在处理重复元素时有哪些特殊考量?

处理重复元素是二分查找一个比较微妙的地方,因为它直接影响到你最终想找到的是“第一个”重复元素、还是“最后一个”重复元素,或者仅仅是“任意一个”重复元素。我们上面给出的

binary_search

函数,如果存在重复元素,它会返回其中任意一个匹配项的索引,具体是哪一个,取决于

mid

的计算和搜索范围的收缩路径。这对于很多场景来说可能就够了。

但有时候,需求会更精确:

  1. 查找第一个出现的重复元素: 如果目标值存在多个,我们希望找到它们当中索引最小的那一个。这时,当

    arr[mid] == target

    时,我们不能直接返回

    mid

    。因为

    mid

    左侧可能还有相同的

    target

    。正确的做法是记录下当前的

    mid

    作为潜在答案,然后继续向左侧(

    high = mid - 1

    )搜索,尝试找到更小的索引。

    def binary_search_first_occurrence(arr, target):     low, high = 0, len(arr) - 1     result = -1     while low <= high:         mid = low + (high - low) // 2         if arr[mid] == target:             result = mid # 找到一个匹配项,记录下来             high = mid - 1 # 继续向左搜索,看有没有更早的匹配         elif arr[mid] < target:             low = mid + 1         else:             high = mid - 1     return result
  2. 查找最后一个出现的重复元素: 与查找第一个类似,当

    arr[mid] == target

    时,我们记录

    mid

    ,然后继续向右侧(

    low = mid + 1

    )搜索,尝试找到更大的索引。

    def binary_search_last_occurrence(arr, target):     low, high = 0, len(arr) - 1     result = -1     while low <= high:         mid = low + (high - low) // 2         if arr[mid] == target:             result = mid # 找到一个匹配项,记录下来             low = mid + 1 # 继续向右搜索,看有没有更晚的匹配         elif arr[mid] < target:             low = mid + 1         else:             high = mid - 1     return result

这些变种在面试或者实际工作中处理数据边界时非常常见。比如,你有一个用户行为日志,按时间戳排序,现在想找到某个特定事件在某个时间段内第一次或最后一次发生的位置。这时候,普通的二分查找可能不够用,就需要这些专门处理重复元素的变体。理解这些细微的调整,其实就是对二分查找“收缩边界”逻辑更深层次的把握。同时,你也会发现,

bisect_left

bisect_right

实际上就是提供了这种精确查找第一个或最后一个重复元素插入点的能力,只不过它们返回的是插入点,而不是直接的索引,你需要再做一步判断来确认元素是否存在。



评论(已关闭)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