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探讨了如何使用O(N)时间复杂度的贪心算法解决“最小跳跃次数”问题。我们将详细分析一个常见的贪心策略,指出其潜在的缺陷,并提供一个经过修正的、鲁棒的解决方案。核心思想是在每次跳跃中最大化可达范围,并在步数耗尽时进行关键的有效性检查,以确保能够继续前进。
1. 问题概述
“最小跳跃次数”问题要求我们找到从数组的第一个元素(索引0)跳到数组最后一个元素(索引 n-1)所需的最小跳跃次数。数组中的每个元素 arr[i] 代表从当前位置 i 可以向前跳跃的最大长度。如果 arr[i] 为0,则表示无法从该位置跳跃。如果无法到达数组末尾,则返回 -1。
例如:
- arr = [2, 3, 1, 1, 4],最小跳跃次数为 2。
- 从索引 0 (值为 2) 跳到索引 1 (值为 3)。
- 从索引 1 (值为 3) 跳到索引 4 (数组末尾)。
- arr = [1, 0, 0, 3],最小跳跃次数为 -1。
- 从索引 0 (值为 1) 只能跳到索引 1。
- 从索引 1 (值为 0) 无法跳跃,无法到达末尾。
2. 贪心策略的核心思想
解决此类问题通常采用贪心算法。其核心思想是:在当前可达的范围内,总是选择能跳得最远的那一步,以最小化跳跃次数。
我们维护以下三个关键变量:
- maxReach: 从当前跳跃的起始点开始,能够到达的最远索引。在遍历过程中,我们会不断更新这个值,确保它总是当前已知能达到的最远位置。
- steps: 当前跳跃剩余的步数。每向前移动一个位置,就消耗一步。
- jumps: 已经完成的跳跃次数。
算法流程(初步设想):
- 初始化 jumps = 1 (因为从索引0开始就是一次跳跃的开始),maxReach = arr[0],steps = arr[0]。
- 从索引 i = 1 开始遍历数组,直到 n-1。
- 在每一步 i:
- 更新 maxReach = Math.max(maxReach, i + arr[i])。这意味着从当前位置 i 跳跃,可以到达的最远位置。
- steps–,消耗一步。
- 如果 steps == 0,表示当前跳跃的步数已用尽,需要进行下一次跳跃:
- jumps++,增加跳跃次数。
- 关键判断: 此时需要检查是否能够继续前进。如果 maxReach 并没有比当前位置 i 更远(即 maxReach
- 否则,更新 steps = maxReach – i。这表示从当前位置 i 到 maxReach 还需要多少步,这些步数将构成下一次跳跃的“燃料”。
- 如果在遍历过程中 i 达到了 n-1,则表示成功到达终点,返回 jumps。
3. 常见陷阱与修正
许多初学者在实现上述贪心策略时,会遇到一个常见问题,尤其是在遇到值为0的元素时。
错误示例(简化版的问题代码逻辑):
// 伪代码,模拟问题中提到的错误逻辑 if (stepsCount == 0) { if (arr[start] == 0) return -1; // 错误判断:只检查当前元素是否为0 jumps++; stepsCount = maxReach - start; }
这个错误在于,当 stepsCount 变为0时,如果 arr[start] (即 arr[i]) 为0,代码会立即返回 -1。然而,这忽略了 maxReach 的作用。maxReach 记录的是从当前跳跃的起始点,通过之前遇到的任何元素能跳到的最远位置。即使当前元素 arr[i] 是0,但如果之前有某个元素 arr[k] (其中 k
示例分析:arr[] = 9 10 1 2 3 4 8 0 0 0 0 0 0 0 1 (N=15)
在这个例子中,当 i 遍历到索引 9 时,arr[9] 的值为 0。如果按照上述错误逻辑,在 stepsCount 变为 0 时,会检查 arr[9] 是否为 0,然后直接返回 -1。但这实际上是错误的。因为在 i=6 时,arr[6]=8,这使得 maxReach 更新为 6+8=14。当 i=9 时 stepsCount 变为 0,虽然 arr[9]=0,但 maxReach
评论(已关闭)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