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alize()方法用于对象回收前的清理,但不保证执行,因性能差、不可靠且可能导致对象复活,现代Java推荐使用AutoCloseable、try-with-resources或Cleaner替代。
Java中的
finalize()</7>方法主要用于在对象被垃圾回收器回收前执行一些清理工作,但它并不保证一定会被执行,也不推荐用于资源管理。</p> <H3><strong>基本作用与调用时机</strong></H3> <p><div class="code" style="position:relative; padding:0px; margin:0px;"><pre class="brush:php;toolbar:false;">finalize()
是
类中定义的一个方法,子类可以重写它。当垃圾回收器发现一个对象没有引用,并且准备回收它时,会先调用该对象的
finalize()
方法(如果已重写)。这个机制被称为“终结”(finalization)。
需要注意的是:
- 调用时间不可预测,可能永远不会调用
- jvm不保证
finalize()
一定执行,尤其是在程序正常退出或发生崩溃时
- 即使被调用,也只会在对象生命周期中最多执行一次
为什么不推荐使用
尽管设计初衷是为了提供一种释放资源的兜底机制,但
finalize()
存在多个严重问题:
立即学习“Java免费学习笔记(深入)”;
- 性能开销大:启用终结机制会影响垃圾回收效率
- 行为不可靠:无法确保及时甚至是否会被调用
- 可能导致对象复活:在
finalize()
中重新建立引用会使对象“复活”,带来复杂状态问题
- 容易引发死锁或异常,而异常不会被抛出影响程序流程
替代方案与最佳实践
现代java开发中应避免依赖
finalize()
。更可靠的做法包括:
- 实现
AutoCloseable
接口,配合try-with-resources语句管理资源
- 手动调用关闭方法,如
close()
、
shutdown()
等
- 使用
Cleaner
类(Java 9+)作为
finalize()
的更安全替代品
基本上就这些。虽然
finalize()
在某些遗留系统中还可能存在,但在新代码中应当完全避开。资源清理逻辑应主动控制,而不是寄希望于不确定的回收机制。
评论(已关闭)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