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处理应结合日志输出关键上下文,如用户ID、订单号等业务数据;2. 按异常严重程度选用Error、WARN、DEBUG级别;3. 使用MDC添加traceId、userId等链路信息;4. 避免多层重复记录,仅在最外层或全局异常处理器中写error日志;5. 通过@ControllerAdvice统一处理并记录异常,确保信息充分且不冗余。
在Java开发中,异常处理与日志输出的合理结合能显著提升系统的可维护性和问题排查效率。很多开发者只简单地捕获异常并打印堆栈,但这样做往往无法提供足够的上下文信息。关键在于:捕获异常时不仅要记录错误本身,还要记录发生异常时的关键业务数据和执行路径。
使用合适的日志级别记录异常
日志级别选择直接影响问题定位的效率。不同异常场景应使用不同级别:
- ERROR:用于系统无法继续执行的严重问题,如数据库连接失败、核心服务调用超时
- WARN:用于可恢复的异常或非预期但不影响整体流程的情况,如远程服务降级、参数校验不通过
- DEBUG:记录异常的详细上下文,便于开发阶段排查,如入参、环境变量等
示例:catch块中使用logger.error(“用户登录失败”, e); 可同时输出消息和完整堆栈。
在抛出或记录异常时保留上下文信息
仅仅记录异常类型和消息往往不足以还原现场。应在日志中补充执行上下文:
- 记录关键变量值,如用户ID、订单号、请求参数
- 标注当前执行的方法阶段,例如“正在处理支付回调”
- 在自定义异常中封装业务信息,便于日志统一输出
技巧:使用MDC(Mapped Diagnostic Context)为日志添加会话级上下文,如traceId、userId,方便链路追踪。
避免重复记录同一异常
异常在多层调用中被反复捕获和记录,会导致日志冗余。应遵循一个原则:异常只在最外层或需要中断处理的地方记录。
立即学习“Java免费学习笔记(深入)”;
- 中间层可选择性记录debug日志,但不应重复打error
- 包装异常时使用cause链,保持原始堆栈信息
- 在Controller或AOP切面统一处理未捕获异常,并集中写日志
提示:spring Boot中可通过@ControllerAdvice配合@ExceptionHandler实现全局异常日志记录。 基本上就这些。把异常和日志结合起来的核心是“信息充分且不冗余”,既要让运维看得懂,也要让开发查得清。
评论(已关闭)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