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通过extends实现子类复用父类非私有成员,构造器用super调用,支持单继承与方法重写,建议控制继承层级并优先使用组合。

在Java中,类的继承是面向对象编程的核心特性之一,它允许一个类(子类)获取另一个类(父类)的属性和方法,从而实现代码的复用与扩展。理解继承的关键在于掌握“is-a”关系——比如“学生”是一个“人”,那么Student类就可以继承Person类。
继承的基本语法与结构
使用extends关键字实现类的继承。子类自动拥有父类的非私有成员(字段和方法),但不能直接访问private成员。
示例:
class Animal { protected String name; public Animal(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 public void eat() { System.out.println(name + " is eating."); } } class Dog extends Animal { public Dog(String name) { super(name); // 调用父类构造器 } public void bark() { System.out.println(name + " is barking."); } }
方法复用与方法重写(Override)
继承的最大价值之一是方法复用。子类可以直接使用父类已实现的方法,避免重复编码。同时,通过方法重写,可以在子类中提供更具体的实现。
立即学习“Java免费学习笔记(深入)”;
- 重写方法必须与父类方法同名、参数列表相同、返回类型兼容
- 访问修饰符不能比父类更严格(例如父类是
protected,子类不能用private) - 使用
@Override注解可提高代码可读性并防止错误
例如,所有动物都会“移动”,但移动方式不同:
class Animal { public void move() { System.out.println("Animal is moving."); } } class Fish extends Animal { @Override public void move() { System.out.println("Fish is swimming."); } }
合理使用继承的设计建议
虽然继承强大,但滥用会导致代码耦合度高、维护困难。以下是一些实践经验:
- 优先考虑“组合优于继承”原则。如果类之间不是明确的“is-a”关系,应使用组合(即包含对象实例)
- 将共性提取到父类时,确保这些共性真正通用,避免把不相关的功能塞进基类
- 父类尽量设计为抽象类或接口,尤其是当其本身不应被实例化时
- 避免多层深层继承。层级太深会使逻辑复杂,推荐控制在2-3层以内
例如,定义一个Vehicle抽象类,让Car、Bike等具体类继承,共享start()、stop()等行为,同时各自实现run()逻辑。
基本上就这些。掌握继承的本质是理解“共性抽取”和“行为扩展”,结合方法重写和super关键字的使用,能让代码更简洁且易于维护。关键是根据实际业务建模,避免为了继承而继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