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模式通过接口定义算法族,实现算法与客户端解耦。示例中SortStrategy接口声明排序方法,BubbleSort、QuickSort、MergeSort实现具体算法,Sorter上下文类持策略引用并执行排序。main方法演示运行时切换冒泡、快速排序。优势包括解耦、动态切换策略、易扩展新算法,符合开闭原则,结合工厂模式更灵活,需注意策略生命周期与上下文状态一致性。

在Java中,策略模式是一种行为设计模式,它让你定义一系列算法或行为,并将每种行为分别放入独立的类中,从而使算法的变化独立于使用它的客户端。通过接口实现策略模式,可以极大提升代码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
定义策略接口
策略模式的核心是抽象出一个公共的行为接口。这个接口声明了所有支持的算法必须实现的方法。
示例:假设我们要实现不同的排序策略。
public interface SortStrategy { void sort(int[] array); }
实现具体策略类
每个具体的算法都实现该接口。这样可以在运行时动态切换不同的实现。
立即学习“Java免费学习笔记(深入)”;
public class BubbleSort implements SortStrategy { public void sort(int[] array) { System.out.println("使用冒泡排序"); // 冒泡排序逻辑 } } public class QuickSort implements SortStrategy { public void sort(int[] array) { System.out.println("使用快速排序"); // 快速排序逻辑 } } public class MergeSort implements SortStrategy { public void sort(int[] array) { System.out.println("使用归并排序"); // 归并排序逻辑 } }
上下文类使用策略
上下文类(Context)持有一个策略接口的引用,客户端可以通过构造函数或 setter 方法注入所需的策略。
public class Sorter { private SortStrategy strategy; public Sorter(SortStrategy strategy) { this.strategy = strategy; } public void setStrategy(SortStrategy strategy) { this.strategy = strategy; } public void performSort(int[] array) { strategy.sort(array); } }
使用示例:
public class StrategyDem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data = {5, 2, 8, 1}; Sorter sorter = new Sorter(new BubbleSort()); sorter.performSort(data); // 输出:使用冒泡排序 sorter.setStrategy(new QuickSort()); sorter.performSort(data); // 输出:使用快速排序 } }
优势与技巧
使用接口实现策略模式有以下几个实用技巧:
- 解耦算法与使用场景:客户端无需知道具体算法细节,只需关注行为契约。
- 运行时切换策略:通过setter方法可在程序运行中更换算法。
- 易于扩展新策略:新增算法只需实现接口,无需修改已有代码,符合开闭原则。
- 结合工厂模式更灵活:可用工厂根据配置返回对应策略实例,避免客户端直接创建对象。
基本上就这些。接口加多态是策略模式的基础,合理使用能让代码更清晰、更易维护。不复杂但容易忽略的是策略的生命周期管理和上下文状态一致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