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赖注入是将对象创建和依赖关系交给外部容器处理,降低耦合。spring通过IoC容器使用注解、反射和工厂模式实现Bean管理,支持构造器、Setter和字段注入,推荐构造器注入。容器在启动时扫描组件、实例化Bean并自动注入依赖,如@Service类中@Autowired注入Repository。DI广泛用于Controller调用Service、Service调用Repository等场景,提升可测试性和维护性。

依赖注入(Dependency Injection, DI)是控制反转(IoC)思想的一种实现方式,它的核心是将对象之间的依赖关系由程序内部主动创建改为外部容器注入,从而降低耦合、提高可测试性和可维护性。在Java中,spring框架是最典型的依赖注入实现者。理解DI的原理和应用,关键在于搞清楚“谁注入谁”、“怎么注入”以及“注入的好处”。
什么是依赖注入?
假设有一个UserService类需要使用UserRepository来访问数据库:
没有依赖注入的情况:
UserService 自己 new 一个 UserRepository 实例,造成强耦合。
使用依赖注入后:
UserService 不再自己创建 UserRepository,而是由外部(如spring容器)把实例传入。这个“传入”的过程就是依赖注入。
依赖注入的三种方式
在Spring中,常见的注入方式有以下三种:
- 构造器注入:通过构造函数传入依赖。推荐方式,适合强制依赖。
- Setter注入:通过setter方法设置依赖。适合可选依赖。
- 字段注入(不推荐):直接用@Autowired注解字段。虽然写法简单,但不利于测试和灵活性。
示例代码:
立即学习“Java免费学习笔记(深入)”;
@Component public class UserService { private final UserRepository userRepository; // 构造器注入 public UserService(UserRepository userRepository) { this.userRepository = userRepository; } public User getUserById(Long id) { return userRepository.findById(id); } }
Spring如何实现依赖注入
Spring通过IoC容器管理所有Bean的生命周期和依赖关系。其基本流程如下:
- 启动时读取配置(xml、注解或Java Config),扫描带有@Component、@Service等注解的类。
- 容器实例化这些类为Bean,并放入Bean工厂。
- 当发现某个Bean依赖另一个Bean时,容器自动查找并注入对应的实例。
- 依赖解析完成后,Bean就可以正常使用了。
例如使用@Autowired注解:
@Service public class UserService { @Autowired // Spring会自动把UserRepository的实例注入进来 private UserRepository userRepository; }
Spring会在上下文中查找匹配类型的Bean进行装配,如果找不到或找到多个,会抛出异常。
依赖注入的实际应用场景
在实际开发中,DI广泛应用于分层架构中:
- Controller 层注入 Service 层对象
- Service 层注入 Repository 层对象
- 工具类或配置类之间相互协作
比如:
@RestController public class UserController { private final UserService userService; public UserController(UserService userService) { this.userService = userService; } @GetMapping("/users/{id}") public ResponseEntity<User> getUser(@PathVariable Long id) { return ResponseEntity.ok(userService.getUserById(id)); } }
这里UserController不需要关心UserService怎么来的,只要声明依赖,Spring自动完成注入。
基本上就这些。依赖注入的本质是“把创建对象的责任交给外部”,而Spring正是通过注解+反射+工厂模式+单例池等机制,优雅地实现了这一思想。掌握它,你就掌握了Spring的核心逻辑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