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拆分应基于业务领域,遵循单一职责原则,实现数据隔离与高效通信。首先按DDD划分核心、支撑和通用域,将用户、订单、支付等业务拆分为独立服务;每个服务专注单一功能,如认证、文件上传等;数据库独立部署,通过API或消息队列保证一致性;采用REST或gRPC优化调用性能,结合缓存降低开销;拆分过程应逐步演进,配套日志追踪、监控告警和配置管理,确保系统可维护性与扩展性。

微服务架构中服务拆分的核心是围绕业务边界进行解耦,让每个服务职责单一、独立演进。拆分不合理会导致系统复杂度上升、调用链混乱。合理的拆分应基于业务领域,结合技术可行性,避免过细或过粗。
按业务领域划分服务(DDD 领域驱动设计)
使用领域驱动设计(DDD)识别核心子域,将业务功能划分为高内聚的模块:
• 将用户管理、订单处理、支付结算、库存管理等不同业务逻辑拆分为独立服务
• 区分核心域、支撑域和通用域,优先对核心业务建模
• 例如电商系统中,“订单服务”只负责订单生命周期,“商品服务”专注商品信息维护
遵循单一职责原则(SRP)
每个微服务应只做一件事,并做好:
• 用户认证与权限控制可单独成“认证服务”
• 文件上传、短信发送等通用能力提取为公共服务
• 避免一个服务既处理订单又管理用户积分
考虑数据隔离与一致性
服务拆分后,数据库也应独立,避免共享表导致强耦合:
立即学习“Java免费学习笔记(深入)”;
• 每个服务拥有自己的数据库实例或 Schema
• 跨服务数据查询通过 API 或事件机制实现
• 强一致性场景使用分布式事务(如 Seata),最终一致性可采用消息队列(如 kafka)
关注服务间通信与性能影响
拆分后服务调用变多,需权衡通信开销:
• 高频调用或强依赖的服务初期可暂不拆分
• 使用 REST + JSON 或 gRPC 提升通信效率
• 合理缓存减少远程调用,如 redis 缓存用户信息
基本上就这些。服务拆分不是一蹴而就的,建议从单体应用逐步演进,先逻辑分层再物理拆分,结合团队规模和运维能力稳步推进。关键是让服务边界清晰,便于独立开发、测试、部署和扩展。不复杂但容易忽略的是:拆分后日志追踪、监控告警、配置管理也要配套跟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