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加载延迟机制指jvm在首次主动使用类时才初始化,如创建实例、访问静态变量(非常量)、调用静态方法、反射或子类初始化时触发,而编译期常量访问不触发;加载过程包括加载、连接(验证、准备、解析)和初始化,其中初始化延迟执行静态代码块和静态变量赋值,示例中new A()才触发A的静态代码块执行,体现延迟核心;类加载采用双亲委派模型确保安全,父优先加载,仅当无法处理时自身才加载,保障核心类库不被篡改。

Java中的类加载延迟机制指的是类在真正需要使用时才被加载到JVM中,而不是在程序启动时就全部加载。这种机制由Java的类加载器系统实现,目的是提高启动性能、节省内存资源。
类何时被触发加载
一个类被加载的时机通常发生在首次主动使用该类的时候。以下操作会触发类的加载:
- 创建类的实例(new 操作)
- 访问类的静态变量(非编译期常量)
- 调用类的静态方法
- 通过反射(如 class.forName())
- 初始化一个子类时,其父类会被先加载
- JVM启动时指定的主类(main 方法所在类)
注意:访问编译期常量(Static final 基本类型或字符串字面量)不会触发类加载,因为值在编译期已确定并内联。
类加载的过程与阶段划分
类加载过程包括加载、连接(验证、准备、解析)、初始化三个主要阶段。延迟机制主要体现在“初始化”阶段的延迟执行。
- 加载:通过类加载器查找并读取类的字节码,生成Class对象。
- 连接:
- 初始化:执行类构造器 <clinit>() 方法,即执行静态代码块和静态变量赋值语句。这一步才是真正的“延迟”的核心——只有在首次主动使用时才执行。
示例说明延迟行为
看下面这段代码:
立即学习“Java免费学习笔记(深入)”;
class A { static { System.out.println("A 静态代码块执行"); } }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Object obj = A.class; // 不会触发初始化 System.out.println("main 执行中"); new A(); // 这里才会触发类A的初始化 } }
输出结果是:
main 执行中 A 静态代码块执行
说明 A 类直到 new A() 才真正完成初始化,而 A.class 的引用只导致类被加载但未初始化。
类加载器的协作机制
Java 使用双亲委派模型进行类加载:
尽管加载可能提前发生(例如类路径扫描),但初始化始终延迟到首次主动使用,这是JVM规范明确要求的。
基本上就这些。延迟加载不复杂但容易忽略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