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moe_header_banner_img

Hello! 欢迎来到悠悠畅享网!

文章导读

Pandas条件性列生成:利用where与填充方法处理行间依赖


avatar
站长 2025年8月12日 6

Pandas条件性列生成:利用where与填充方法处理行间依赖

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在Pandas DataFrame中创建一列,其值不仅取决于当前行的特定条件,还可能依赖于相邻行的值。通过结合使用Series.where()方法筛选满足条件的行,并利用Series.bfill()或Series.ffill()方法智能填充缺失值,可以高效且优雅地解决此类复杂的行间依赖问题,避免传统循环带来的性能瓶颈。

在数据处理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根据复杂逻辑生成新列的场景。有时,新列的值不仅取决于当前行的特定属性,还可能需要引用其上方或下方(即前一个或后一个)行的值。传统上,这可能导致使用循环迭代dataframe,但这种方法在处理大型数据集时效率低下。pandas提供了强大的向量化操作,可以优雅地解决这类问题。

场景描述

假设我们有一个Pandas DataFrame,其中包含两列:Colonne 1 和 Dimension 1。我们的目标是创建一个名为 new 的新列,其填充逻辑如下:

  1. 如果当前行的 Dimension 1 列的值为 ‘Organisation’,则 new 列的值直接取自当前行的 Colonne 1 列。
  2. 如果当前行的 Dimension 1 列的值不为 ‘Organisation’(例如为 ‘Indicator’),则 new 列的值应取自其最近的下一个(在索引上)值为 ‘Organisation’ 的行的 Colonne 1 值。

以下是示例DataFrame:

  Colonne 1   Dimension 1 0  MTN_LI2      Indicator 1  MTN_IRU      Indicator 2  MTN_ACE      Indicator 3  MTN_IME      Indicator 4     RIPP7  Organisation 5    CA_SOT     Indicator 6    CA_OTI     Indicator 7     CNW00  Organisation 8     BSNTF  Organisation 9     RIPNJ  Organisation

解决方案:结合 Series.where() 与填充方法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在于利用Pandas的 Series.where() 方法进行条件筛选,并结合 Series.bfill()(反向填充)或 Series.ffill()(正向填充)来处理行间依赖。

1. 使用 Series.where() 筛选目标值

Series.where(cond, other=nan) 方法会根据条件 cond 返回一个与原Series相同大小的Series。如果条件为 True,则保留原Series的值;如果条件为 False,则用 other(默认为 NaN)填充。

对于我们的问题,我们首先筛选出 Dimension 1 为 ‘Organisation’ 的行,并将其 Colonne 1 的值保留下来,其他行则标记为 NaN: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io  data = """  Colonne 1   Dimension 1 0  MTN_LI2      Indicator 1  MTN_IRU      Indicator 2  MTN_ACE      Indicator 3  MTN_IME      Indicator 4     RIPP7  Organisation 5    CA_SOT     Indicator 6    CA_OTI     Indicator 7     CNW00  Organisation 8     BSNTF  Organisation 9     RIPNJ  Organisation """ df = pd.read_csv(io.StringIO(data), sep='ss+', engine='python')  # 步骤1:根据条件保留值,不满足条件的设为NaN # 只有当 'Dimension 1' == 'Organisation' 时,才保留 'Colonne 1' 的值 # 否则,该位置将是 NaN temp_series = df['Colonne 1'].where(df['Dimension 1'].eq('Organisation')) print("中间结果 (temp_series):") print(temp_series)

输出 temp_series 如下:

中间结果 (temp_series): 0      NaN 1      NaN 2      NaN 3      NaN 4    RIPP7 5      NaN 6      NaN 7    CNW00 8    BSNTF 9    RIPNJ Name: Colonne 1, dtype: object

可以看到,只有 Dimension 1 为 ‘Organisation’ 的行保留了 Colonne 1 的值,其余都变成了 NaN。

2. 使用 Series.bfill() 填充缺失值(向前填充)

Series.bfill()(backward fill)方法用于填充Series中的 NaN 值。它会从当前 NaN 值的位置开始,向(即沿着索引递增的方向)查找第一个非 NaN 值,并用该值填充当前的 NaN。这正是我们所需的“取最近的下一个组织值”的逻辑。

df['new_bfill'] = df['Colonne 1'].where(df['Dimension 1'].eq('Organisation')).bfill()  print("n使用 bfill() 的结果:") print(df)

输出结果:

使用 bfill() 的结果:   Colonne 1   Dimension 1 new_bfill 0  MTN_LI2      Indicator     RIPP7 1  MTN_IRU      Indicator     RIPP7 2  MTN_ACE      Indicator     RIPP7 3  MTN_IME      Indicator     RIPP7 4     RIPP7  Organisation     RIPP7 5    CA_SOT     Indicator     CNW00 6    CA_OTI     Indicator     CNW00 7     CNW00  Organisation     CNW00 8     BSNTF  Organisation     BSNTF 9     RIPNJ  Organisation     RIPNJ

解释:

  • 对于索引0到3的行,Dimension 1 是 ‘Indicator’,它们在 temp_series 中是 NaN。bfill() 会从这些位置向后查找,直到找到索引4的 RIPP7,然后用 RIPP7 填充索引0到3的 NaN。
  • 对于索引5和6的行,Dimension 1 也是 ‘Indicator’,它们在 temp_series 中是 NaN。bfill() 会向后查找,直到找到索引7的 CNW00,然后用 CNW00 填充索引5和6的 NaN。

3. 使用 Series.ffill() 填充缺失值(向后填充)

虽然题目描述更倾向于 bfill() 的效果,但了解 ffill()(forward fill)也很有用。Series.ffill() 方法用于填充Series中的 NaN 值。它会从当前 NaN 值的位置开始,向(即沿着索引递减的方向)查找第一个非 NaN 值,并用该值填充当前的 NaN。这意味着它会使用最近的前一个有效值。

df['new_ffill'] = df['Colonne 1'].where(df['Dimension 1'].eq('Organisation')).ffill()  print("n使用 ffill() 的结果:") print(df)

输出结果:

使用 ffill() 的结果:   Colonne 1   Dimension 1 new_bfill new_ffill 0  MTN_LI2      Indicator     RIPP7       NaN 1  MTN_IRU      Indicator     RIPP7       NaN 2  MTN_ACE      Indicator     RIPP7       NaN 3  MTN_IME      Indicator     RIPP7       NaN 4     RIPP7  Organisation     RIPP7     RIPP7 5    CA_SOT     Indicator     CNW00     RIPP7 6    CA_OTI     Indicator     CNW00     RIPP7 7     CNW00  Organisation     CNW00     CNW00 8     BSNTF  Organisation     BSNTF     BSNTF 9     RIPNJ  Organisation     RIPNJ     RIPNJ

解释:

  • 对于索引0到3的行,由于它们前面没有 Organisation 类型的行,ffill() 无法找到前一个有效值,因此这些 NaN 值会保留下来。
  • 对于索引5和6的行,ffill() 会向前查找,找到索引4的 RIPP7,然后用 RIPP7 填充。

根据原始问题“Else the cell gets the value of the upper cell”,如果“upper cell”指的是“最近的下一个有效值”(即向下查找,然后向上填充),那么 bfill() 是正确的选择。如果指的是“最近的前一个有效值”(即向上查找,然后向下填充),那么 ffill() 则是适用的。在实际应用中,请根据具体业务逻辑选择 bfill() 或 ffill()。

注意事项与总结

  1. 向量化操作的效率: 这种方法利用了Pandas底层的C语言优化,相比于Python循环,在处理大量数据时具有显著的性能优势。
  2. 中间 NaN 的作用: where() 方法将不满足条件的值转换为 NaN 是关键一步,它为后续的填充操作提供了明确的标记。
  3. bfill() 与 ffill() 的选择:
    • bfill():向后查找非 NaN 值,并向前填充。适用于“取最近的下一个有效值”的场景。
    • ffill():向前查找非 NaN 值,并向后填充。适用于“取最近的前一个有效值”的场景。
    • 需要注意,如果 ffill() 遇到Series开头的 NaN 且前面没有有效值,这些 NaN 将保持不变。同样,如果 bfill() 遇到Series末尾的 NaN 且后面没有有效值,这些 NaN 也将保持不变。
  4. 默认行为: bfill() 和 ffill() 默认会填充整个Series。如果需要在分组内进行填充,可以结合 groupby() 使用。

通过巧妙地结合 Series.where() 和 Series.bfill() 或 Series.ffill(),我们可以高效且优雅地解决Pandas DataFrame中涉及条件判断和行间依赖的复杂列生成问题,极大地提升数据处理的效率和代码的简洁性。



评论(已关闭)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