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复用原则主张优先使用对象组合而非继承实现功能复用,通过“has-a”关系降低耦合、提升灵活性,如Car类包含Engine实例并委托调用其方法;相比继承的紧耦合与单继承限制,组合支持运行时动态替换、多对象复用及扁平化设计,更利于维护扩展;实践中应面向接口编程、结合依赖注入与设计模式,仅在明确“is-a”关系且不破坏封装时使用继承,从而构建高内聚、低耦合的系统。

类的组合复用原则(Composite Reuse Principle, CRP)是面向对象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主张优先使用对象组合而不是继承来达到代码复用的目的。在Java中,理解并实践这一原则有助于构建更灵活、可维护和可扩展的系统。
什么是组合复用原则
组合复用原则的核心思想是:如果要实现功能复用,应优先考虑将已有类的实例作为新类的成员变量(即“has-a”关系),而不是通过继承(“is-a”关系)来扩展功能。这种方式降低了类之间的耦合度,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
例如,一个Car类不需要继承Engine类,而是包含一个Engine类型的对象:
class Engine { void start() { System.out.println("引擎启动"); } } class Car { private Engine engine = new Engine(); // 组合 void start() { engine.start(); // 委托调用 System.out.println("汽车启动"); } }
为什么优先使用组合而非继承
继承虽然能实现代码复用,但会带来紧耦合问题。子类依赖父类的实现细节,一旦父类发生变化,可能影响所有子类。而组合则更加灵活:
立即学习“Java免费学习笔记(深入)”;
- 降低耦合:组合关系比继承关系更松散,类之间依赖的是接口或具体实现,易于替换。
- 运行时动态变化:可以通过 setter 方法在运行时更换组件对象,实现行为的动态调整。
- 避免继承层级过深:多层继承会导致代码难以理解和维护,组合可以扁平化结构。
- 支持多复用:一个类可以组合多个不同类型对象,而继承只能有一个父类(Java单继承)。
Java中的组合复用实践技巧
在实际开发中,合理运用组合能显著提升代码质量。以下是一些常见做法:
- 面向接口编程:组合时尽量依赖接口而非具体类,提高可替换性。例如定义Drivable接口,Car组合Drivable类型对象。
- 使用依赖注入:通过构造函数或setter传入组件对象,便于测试和解耦。spring框架广泛采用此方式。
- 封装委托调用:组合类对外提供统一接口,内部将请求转发给组件对象,隐藏实现细节。
- 结合策略模式或装饰器模式:这些设计模式天然基于组合,适用于需要动态切换行为的场景。
组合与继承的选择建议
并不是完全排斥继承。当满足“is-a”关系且不破坏封装时,继承仍然适用。比如Dog extends Animal是合理的。判断标准如下:
- 若复用是为了表达类型归属关系,且父类是抽象或稳定接口,可考虑继承。
- 若只是为了获取某些功能,应使用组合。
- 若继承会导致子类暴露出不必要的方法(如暴露父类内部状态),应改用组合。
基本上就这些。掌握组合复用原则,能让你写出更健壮的Java代码。关键是理解“用组合构建系统,用继承表达类型”,这样设计出来的程序更容易应对变化。


